尼加拉瓜,一个盛产黄金、牛肉、咖啡的人口仅600多万的中美洲国家,在首都马那瓜人流攒动的街头,阳光总是毒辣,风总带着些许尘土。可在这片中美洲的土地上,一间间小百货店,却用鲜红的中文字和挂着“中国福”字的对联悄悄地标记了一个族群的存在——他们来自遥远的中国福清。

林磊就是其中一个。

他原本是福清江阴镇的一个水产小商贩,生意平平。直到有一天,亲戚从中美洲打电话回来:“来尼加拉瓜吧,这里中国货稀罕,一瓶洗发水卖你六块成本,能卖三十块!做小百货,稳赚不赔。”

林磊听着心动。语言不会?用翻译软件。人生地不熟?有老乡带。钱?家里凑、朋友借,加上抵押了老家那套翻修过的房子贷款了一部分,硬是凑够了一百万人民币。他辞别妻儿,飞越半个地球,落地马那瓜。

初来乍到,困难比想象还多。语言,是第一堵墙。

每天进货、找仓库、租店面、与当地政府官员打交道,全靠一款翻译App撑着。他曾经把“送货上门”说成“请你进屋”,差点把一个西班牙裔的老太太吓得报警。他也试着学西班牙语,可每天要干14个小时的活儿,哪有精力上课?于是店里贴满了小纸条:“Arroz=米饭,Huevos=鸡蛋,Cerveza=啤酒。”

新店初开,没有什么顾客。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再加上他店门口的音响全天候播放西班牙歌曲,渐渐地客户多了起来。他卖的东西便宜、耐用。马桶皮圈、塑料拖鞋、儿童书包、方便面、山西陈醋、锅碗瓢勺、太阳帽、化妆盒……全是义乌或温州来的,质量虽然一般,可胜在种类全、价格低。最关键的,是林磊总是在店里,不午休、不关门,永远在。

为了方便当地顾客咨询,他聘请了4个女售货员,每人每天工资三百元,折合8.33美元。“老板,中国人真勤快。”一个会说点英语的本地小伙这样对他说。

一年后,林磊赚到了第一桶金。不光还完贷款,还另外有一些结余。更重要的是,他把妻子接来,还多雇了两个帮工,店面也扩大了。周边城市的华人百货越来越多,几乎每一个小镇,每一个城市,每一个大的社区都有福清人开的店。

夜晚,小巷里传来电饭煲的汽响,几个福清老板聚在一起打牌、喝家乡的二锅头,谈着“老高下个月从莆田拉来一柜货”,“这块地皮估计还能升个百分之二十”。据说,由于福清人的到来,尼加拉瓜的海虾的价格都翻了好几倍。福清人很爱吃虾,不是他们不爱吃鱼,是因为他们很忙,没有时间清洗鱼。而海虾比较方便,略微一涮,就可以下锅了。

“咱福清人,去哪里都能扎下根,去哪里都能打下一片天地”,同乡老赵和大家谈论着。

林磊看了看旁边给自己洗衣服的妻子,点了点头。他望着远处灯火通明的街区,心里想的却是:要不要在这儿买套房,孩子说不定以后就在这边上学了。